江河筑夢處,燈火照山河——記扎拉施工局建設現場的奮斗長卷 |
|
|
|
當鋼筋的骨骼在河谷間生長,當混凝土的肌膚與巖壁相擁,一座水電站的雛形正在江河奔流處漸顯輪廓。這里是扎拉施工局的戰場,是建設者的舞臺,每一滴汗水都在澆筑“水火相濟”的傳奇,每一次機械的轟鳴都在奏響“綠色賦能”的樂章。 在江河轉彎處,錨定時代坐標 河谷深處,塔吊的巨臂劃破晨霧,將成捆的鋼筋吊向既定的坐標。測量員手中的全站儀對準對岸的基準點,屏幕上跳動的數字,是與大地對話的密碼。“差之毫厘,謬以千里”,老工程師總在班前會上重復這句話——水電站的每一方混凝土、每一根錨桿,都承載著“精準”二字的重量。 當澆筑車的料斗傾斜時,混凝土正沿著模板的弧線,續寫著山體未說完的年輪。當最后一方灰漿漫過鋼筋的網格,振搗棒的震顫漸漸平息,裸露的巖坡開始披上均勻的鎧甲,壩段的輪廓在暮色里長成山的模樣。 建設者們倚著鋼模擦汗,濺在袖口的砂漿,正凝結成堤壩最初的掌紋。這不是對山河的重塑,而是與大地的共舞——他們明白,鋼與水泥的硬度,從來不是為了鎖住水流的腳步,而是要托舉每一滴水,在光影里綻放更璀璨的重量。 讓鋼鐵與水脈,共寫生態詩行 廠房基坑里,焊工的弧光在巖壁間閃爍,為引水隧洞焊接出密不透風的“鎧甲”。“這焊縫得經得起百年水流的沖擊”,年輕焊工小李的護目鏡后,映著跳動的火光。他不知道,未來這里將奔騰著每秒數十立方米的江水,帶動發電機轉子轉出千萬度清潔電能,但他懂得,手中的焊槍正在編織一張“安全之網”。 邊坡綠化隊的工人正往噴播機里裝填草籽與營養土,高壓噴槍將混合物射向裸露的巖壁,像給大地披上綠色的絨毯。“建一座電站,綠一片山川”,這是施工局的承諾。他們在施工便道旁種下的樹苗已抽出新枝,導流洞出口處的沉淀池里,清水正緩緩流回河道,岸邊的蘆葦叢中,偶爾有水鳥起落。 以晝夜為墨,書寫攻堅答卷 深夜的拌合樓依舊燈火通明,操作員盯著屏幕上的配比數據,將水泥、砂石、外加劑按精準比例送入攪拌機。“溫控是混凝土的生命線”,試驗室的技術員每隔兩小時就會取一次樣,測量出機溫度——在大壩澆筑的世界里,攝氏度的刻度里藏著工程的壽命。 壓力鋼管安裝現場,工人們正用扭矩扳手緊固螺栓,每一個螺母都要達到規定的力矩值。組長老王的手掌布滿老繭,卻能精準把控扳手的力度:“這鋼管里流的是水,更是責任。”當最后一顆螺栓擰緊,他用粉筆在管壁上畫了個笑臉,像是給這條“鋼鐵血管”蓋了個合格章。 待機組轟鳴時,回望來時路 中控室的大屏幕上,水電站的三維模型正隨著工程進度更新。建設者們圍在屏幕前,指著即將封頂的廠房、正在安裝的發電機組,討論著并網發電的日子。“到時候,這一片都會亮起來”,年輕的技術員眼里閃著光——他說的不僅是千家萬戶的燈火,更是這片土地的未來。 江風掠過正在澆筑的壩體,帶著水汽的微涼。安全員老趙沿著壩面巡查,用手觸摸新凝固的混凝土,掌心傳來溫潤的溫度。他想起剛進場時,這里還是一片荒灘;如今,壩體已如巨人般崛起,擋住了汛期的洪流,也托起了清潔能源的希望。 當第一臺機組轉動的轟鳴響徹河谷,當第一度電匯入電網,這些在工地上流過汗、熬過夜的建設者們,或許會站在壩頂,看江水穿過廠房,看兩岸的燈火次第亮起。他們知道,這座水電站終將成為江河的一部分——它會記得每一個焊花綻放的夜晚,每一次混凝土澆筑的黎明,記得施工局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,記得一群人與江河相約,用雙手把夢想種進了山河深處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