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溪江畔黨旗紅:優秀黨務工作者牛建利的匠心四重奏 |
|
|
|
在烏溪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工地上,機器轟鳴與江濤聲交織成獨特的樂章。在這片火熱的建設熱土上,牛建利用“細心、耐心、匠心、責任心”四種特質,奏響了一曲黨建引領工程建設的動人旋律。 深研理論強根基,以細心筑牢思想堡壘 清晨六點半,烏溪江薄霧未散時,牛建利已在辦公室研讀公司及分局文件。文件邊緣卷角,空白處布滿黑紅批注——這是他堅持的“理論-實踐”對照學習法。他叫來青年黨員小張,指著“369黨建工作法”相關論述強調:“‘雙引雙建’要提質增速,基層黨建要提質增效,黨務隊伍要提質增能,這些都得在工作中落地。”小張感慨:“原來學理論不是背單詞,關鍵是找工作結合點!” 為讓黨的理論扎根項目,牛建利活用“369”黨建工作法,推動黨建與項目建設深度融合。2025年新春伊始,項目進行復工復產,項目人員因缺上崗證無法進入2號施工支洞開展工作。牛建利以黨支部名義發布“攻堅揭榜令”,王剛兼顧一建備考與日常工作,用草料小程序一周內完成全員上崗證制作。事后,牛建利組織“典型故事會”,王剛分享經驗并帶動全員參與,他說:可以采用草料小程序進行制作上崗證,平時可以學一些小技能,“做好小事也是為‘雙引雙建’出力”,帶動“雙引雙建”促全員行動。 黨建檢查發現“三會一課”存在不規范的情況,牛建利組織黨支部理論學習,開研討會明確:黨支部會議要成“解題會。”推進工作堅持“壓茬推進”,先抓支部標準化,再促黨建施工融合。基層黨建從“粗放”變“精細”,防汛、大修等任務中,黨員突擊隊沖在前,筑牢項目“穩定器。” 通過“導師帶徒”機制,牛建利既教理論又帶實踐,指導小張結合工地實際寫黨建材料,他帶小張下工地,提出要結合和工地的實際情況,找到理論和實踐的“融合點”進行書寫;完善“獎優罰劣”考核,鼓勵創新,推動黨務隊伍從“怕干”到“敢創新”,培養出“兩棲人才”,為黨建注入活力。 牛建利活用“369”工作法,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,為工程黨建生產融合提供實踐樣本。 黨務融合促節約,以耐心踐行精益管理 “牛主任,這廢舊鐵絲賣廢品也就值幾十塊,您何必費這勁?”物資管理員老李看著蹲在倉庫里分揀鐵絲的牛建利,忍不住說道。晚飯后的倉庫像個蒸籠,牛建利的藍色工裝已經濕透,卻絲毫沒停下手里的活計。“老李你算算,”他舉起一根鐵絲,“這截長的能做綁扎鉤,短的能固定模板邊角,咱們3個作業面每天得用20多個,一個月就是600個,省下來的錢夠買兩箱急救藥品了。”這番話讓老李紅了臉。 作為綜合辦主任,牛建利的“摳門”在施工局是出了名的。 去年剛推行紙張雙面打印時,不少人嫌麻煩,他就拿著計算器在辦公室門口算細賬:“咱們每天打印150張紙,單面打一年就是54750張,雙面打能省一半,相當于保住了7棵樹。”他還特意做了個“節約進度條”貼在打印機旁,每省1000張紙就涂紅一格,現在那紅色已經爬滿了整個進度條。 “牛主任,這臺熱水器修了三次了,換臺新的吧?”牛建利卻打開工具箱:“我看看,可能是濾網堵了。”他拆開熱水器,自行修理。“還能再用幾個月,等徹底壞了再買吧”“他笑著說,“就像咱們黨員,得常‘除塵’才能保持先進性。”節約不是小氣,是對項目負責,對國家負責。“這是牛建利常掛在嘴邊的話。有次檢查宿舍,發現有人下班后沒關電暖器,他沒有批評,而是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字:“一度電=0.5公斤煤=1.5公斤二氧化碳=3盞燈4小時照明。”第二天,那個宿舍的職工小劉主動找到他:“主任,我算明白了,浪費電不僅是花錢,更是給烏溪江添負擔。” 創新活動激活力,以匠心激活黨建生命力 這次主題黨日活動,咱們去小湖南鎮的老供銷社!“牛建利在支委會上的提議讓大家愣住了。看著眾人疑惑的表情,他拿出一張泛黃的照片:“這是1958年供銷社的黨員服務站,當時的售貨員黨員背著貨簍走村串戶,這種服務精神不正是咱們要學的嗎?” 活動當天,他帶著黨員們在老供銷社舊址前開展“三個一”活動:聽老黨員講一次供銷故事、為鎮上老人做一次義務理發、給留守兒童輔導一次作業。返程時,青年黨員小林說:“以前覺得主題黨日就是念文件,今天才明白,黨員的初心就藏在這些實實在在的小事里。”這便是牛建利獨創的“磁石工作法”——像磁石一樣把黨員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。為了讓活動更有吸引力。 他專門制作了“黨建活動需求表”,收集到“希望多搞實踐活動”“想學習實用技能”等23條建議。據此設計的“黨建+技能比武”活動,成了施工局的“品牌項目。”比武現場設在隧洞出口,牛建利特意設置了“雙線賽道”:一邊是黨務知識搶答,一邊是混凝土試塊制作。“小張,你剛答對了‘黨員義務’的題,這包高效減水劑獎勵給你,記得配比要按規范來!“他給獲勝者發的獎品都是工地常用材料,既實用又應景。最終,焊工班的黨員們包攬了兩項第一,班長老王說:“這比武比的是綜合素質,咱們黨員就得樣樣過硬!” 每年春節前的“紅色星期六”志愿服務,是小湖南鎮居民最期待的事。今年臘月二十,牛建利帶著30名黨員來到鎮上,分成清掃組、維修組、慰問組忙碌起來。78歲的陳奶奶看著修好的收音機,拉著他的手說:“你們比我兒子來得還勤,真是共產黨的好干部!”他笑著遞上春聯:“陳奶奶,這聯上寫著‘黨群同心暖江畔’,咱們本來就是一家人。” 有次組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,年輕黨員小王抱怨路程遠。牛建利沒批評他,而是在路上組織了“紅色知識飛花令。”當小張連勝五局時,他鼓掌說:“你看,把學習變成游戲,再遠的路也不覺得長。”現在,小張成了支委會的活動策劃骨干,設計的“黨史拼圖比賽”深受大家歡迎。這些創新讓黨建活動真正“活”了起來。施工局黨員參與率從65%提升到98%,有4名職工因為參加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。當分局黨委來調研時,牛建利指著墻上的活動照片說:“黨建活動就像混凝土養護,得常澆水、勤覆蓋,才能硬結強度。” 黨建領航育人才,以責任心鍛造鐵軍 小張,這篇稿子寫得太像工作總結了,得加點‘料’。“深夜十一點,牛建利的辦公室還亮著燈,他正在給青年職工小張修改宣傳稿。小張噘著嘴說:“主任,我寫了‘黨員帶頭加班’,這還不夠嗎?”他指著窗外:“你看那夜班的燈光,王師傅帶著人在焊鋼筋,火星子映在他汗津津的臉上——把這個場景寫進去,才叫有血有肉。”這樣的深夜輔導,牛建利堅持了一年。小張剛來時連新聞五要素都記不全,現在已經在局報發表了30余篇稿件,她的手冊上貼著牛建利寫的評語:“文字如混凝土,真實是標號,情感是坍落度,二者平衡才能寫出好文章。”為了讓培養更精準,牛建利組建了“黨員導師團”,給每位導師發了“三帶責任卡”:帶思想、帶技能、帶作風。這個設在活動室角落的區域,擺滿了黨務工作流程圖、宣傳稿范文和模擬考核題庫。他每周在這里開“小灶”,用“三問教學法”引導學員思考:“這個會議記錄漏了什么要素?”“這篇通訊稿的讀者是誰?”“如果是你,會怎么組織這場志愿服務?” 青年黨員小張在他的指導下,從怯于發言變成了支部理論宣講員。 有次講完課后,小張紅著臉說:“主任,我發現講理論要和烏溪江施工局實際情況相結合,都得讓人聽得懂、記得住、用得上。”牛建利欣慰地說:“對嘍,黨建工作也是門技術活,得講究方式方法。”物資辦的小李現在還保留著一個習慣:每次寫材料前都先想想“牛主任會怎么改。”他說:“主任教的不只是寫文章,更是怎么把事做好、把人帶好。” 凌晨兩點,牛建利的辦公室燈還亮著,他正在修改明天的黨課課件。窗外,烏溪江的水流聲潺潺,如同歲月的低語;遠處,工地的探照燈如同星辰,照亮著建設者的夢鄉。桌上的藍色筆記本里,最新一頁寫著:“明天和拌合站的師傅們聊聊,他們反映的防護面罩尺寸問題得趕緊解決。”自他來到烏溪江施工局,這樣的夜晚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個。有人算過一筆賬:他每天提前一小時到崗,晚走兩小時,一年下來相當于多干了150個工作日;他修改過的材料疊起來有1.2米高……這些數字背后,是一位黨務工作者對初心的堅守。 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工地,牛建利已經帶著黨員突擊隊開始了新一天的巡查。他的腳步堅定有力,就像烏溪江底的基石,默默支撐著向上生長的力量。在他身后“黨建引領強根基,匠心筑夢烏溪江”的紅色橫幅,在晨風中獵獵作響,見證著一位優秀黨務工作者,如何用“四維”匠心,在浙江的綠水青山間,書寫著新時代共產黨員的答卷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